中国劳动力价值被低估了吗?
[10-20 13:50:21] 来源:http://www.56qiuzhi.com 热门职业 阅读:8812次
对于工资,目前人们似乎有着诸多困惑:现有的工资水平是否与改革开放、GDP增长以及经济全球化等大背景相适应?现行的工资结构是否体现了市场经济的利益分配特征?在职工福利保障制度已步入市场化的同时,现有的工资制度是否还是计划经济时代的遗留物?
这些疑惑的答案依然不确定:中国劳动力价值被低估了吗?“劳动力低廉”是否正成为财富掠夺者冠冕堂皇的借口?是否需要重新定价中国的劳动力价值、改革现有工资制度?
廉价劳动力底线何在
引发人们对中国现有工资水平重新思考的直接诱因,应该是珠三角、长三角的“民工荒”现象。“劳动力低廉”一直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重要优势之一,但廉价程度有无底线?国家统计局局长李德水援引一份珠江三角洲地区务工者收入的调查资料时发表感慨,该地区民工的月均工资“只够一天吃四碗炸酱面!”
43岁的童阿根在无锡钱桥一家板材厂上班,一起来无锡打工的还有自己19岁的儿子和17岁的女儿,儿子在建筑队“拎灰桶”,女儿在饭店洗碗。“我每月800元,加上孩子工资共2000多,生活算是可以了。”童阿根露出艰涩的微笑,“只是每次到月底才发180元做生活费,余下的工资年终一起结。”
在无锡、苏州和上海等长三角地区,民工工资收入基本上和童阿根一样,大都在每月600—1200元,平均工资水平和珠江三角洲地区相当,略高于中西部地区。这种使中国制造业迅速崛起的价格低廉的劳动力,按照往常的惯性,仍然忽略着工时、加班、假日权甚至劳动合同,在隐患四伏的环境里“捞钱”生计,容忍着向外界无法完整表述的生存考验。“民工荒曾经成为新闻。但事实上,这只能反映中国最低端的劳动力—民工对生存危境的一种本能反应,离本身实际价值追索还很远。不过这种现象一经媒体炒作,就造成一个理论上的‘事实’:中国劳动力真的紧缺了。”把民工荒作为调研课题,并在华南、华东跑了一个多月的上海理工大学社会学教师王波直陈感受。
“这是假性‘民工荒’。”复旦大学经济学博士、管理学博士后王国进定论,“农民一年10个月空闲,加上1.5亿的劳动力储备,长期看,企业不会人力吃紧;但是农民工收入过低已渐成用工制约因素。”从广东转到上海青浦打工的江西信丰刘健全算了一笔账:大年过后,村里人到东莞打工,火车票买不到,“包车”300元,加上租房、等工至少要1000多元;而工资呢?这些年基本上没有涨。
上海人精打细算的“1500”
和粗手进城出卖体力明知吃亏不得不坚持的中国“超稳定心态”民工相比,城市居民平增了几多无奈。“上海人均年收入约2000美金,每月收入合1500元人民币。一年18000元,不吃不喝,只能买1平米的房子。中央7部委联手砍房价是有道理的,不然这些市民没法生存!”华东政法学院商学院名誉院长汪康懋博士有点激动。
第一个向媒体打出“人民经济学家”称号的汪康懋博士,开列了一剂“拯救1500”的良方:如果不能上涨,依然维持1500元的情况下,政府必须:第一把房价压下来,让市民能喘口气;第二,加大公益性事业投入,如大力发展公交,避免市民骑车带小孩子危险等问题;第三,稳坐权坛者要时时记着老百姓只有这1500元收入,制订政策时要考虑这一实际条件。
据国家统计局统计数据显示,我国城镇居民家庭2005年一季度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938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1.3%;扣除价格上涨因素,实际增长8.6%。据统计,在城镇居民收入中,人均工薪收入为2160元,占可支配收入的73.5%;而2005年四个季度CPI同比增长率的预测值分别为3%、3.2%、3.1%和2.9%,2005年上半年和全年CPI增长率为3.15%和3%—3.5%之间。显然,收入与物价“赛跑”,市民生活水平日益受到考验。
白领金领涩甜不一
“总是要等到年终总结时,才知道荒废不是一点点。”成为职场宠儿的“领系”—蓝领、白领和金领,对自己的工资收入也涩甜各自。“蓝领月收入1500—2000元,白领月收入5000元左右,金领10000元以上。”毕业中欧工商管理学院、潜心人力资源研究的宋照夕先生几个数字利索划清了“领系”三种系位身价。
他透露:“中欧招生也有一个数字底线—月收入不低于20000元,但是,按照中国的税收,月收入20000元,要缴9000元的税。上海有跨国公司78家,所以金领不会超过500个,白领和蓝领是主流。”宋照夕说,“白领具有独立的消费能力,每月平均的总支出为1274元。其中有30%的人,每月支出在1000-1499元这一范畴,每个月消费在1500-1999元之间的占16.8%,每月消费在2000-2499元之间的占11.6%。这类人是中国目前活的相对尊严的一群。”
“市民除工资还有另外的收入。利用职务之便而获取的收入,包括钱币、实物及服务,被业界称为‘职务消费’和‘泛工资收入’,当然还有世俗的小名:‘红包’和‘礼品’—这部分在整个收益中占的比重不容小视,也促成了金领、白领和蓝领的收入分野。”宋照夕言辞侃侃。“这也应该算是工资收入,是由工作延伸出来的效益;但是收益主体是那些占有权力资源、信息资源、物质资源的人,与一般的民工无涉。”上海社会科学院王海峰博士印证了宋先生的“泛工资论”说。
专门提供职业介绍的报纸《前程无忧》,做了一份城市收入调查,结果表明,在职场上,最基本、最实质的需求和满足便来自于薪酬待遇,对于所谓“泛工资”收入,3.67%的受访者表示有;33.82%的受访者表示没有;9.94%的受访者感叹流年不利,连目前的工作都难保。而从地区来看,沪、苏、粤、浙的受访者均表示2004年的年终奖收成尚可;北京市表示没有年终奖和工作难保的受访者比例均超出平均值。同时,金融、财务类和人事行政类的受访对象“工作难保”之忧者很少。
标签:热门职业,职场指南,职场顾问 - 热门职业
上一篇:经济型连锁酒店:人才需求两头热
《中国劳动力价值被低估了吗?》相关文章:
- 中国劳动力价值被低估了吗?
- › 中国劳动力价值被低估了吗?
- 在百度中搜索相关文章:中国劳动力价值被低估了吗?
- 在谷歌中搜索相关文章:中国劳动力价值被低估了吗?
- 在soso中搜索相关文章:中国劳动力价值被低估了吗?
- 在搜狗中搜索相关文章:中国劳动力价值被低估了吗?